特殊教育期待“特别”关怀
□郑运钟
近日,本报的专版报道,让一个平时鲜有人注意的特殊群体再次受到关注。孤独症儿童有一个听起来可人的称谓——“星星的孩子”,形容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但他们归根结底只能活在现实之中,而要帮他们融入现实的过程,无疑需要家庭、康复机构、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共同努力,其中,各类特教与康复老师身处最前线,他们所付出的爱心、耐心和恒心,通过本报的报道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,令人感动。报道还将当下特教行业所面临的困难摆到了公众面前。
(相关资料图)
相比时下颇受诟病、功利性明显的应试教育,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,还可以算得上教育领域的一方净土,毕竟,他们面对虽然特殊却十分单纯的孩子,远离应试教育的浮华与喧嚣,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爱心与责任感。可是,当众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公办教师招考大军时,却总有许多怀揣理想有志加入特教行业的新人,一边充满期待,一边又在各种传闻中望而却步。
原因不难从本报的报道中找到。
特教教师的艰辛,远非一般职业所能比拟。以孤独症的特教老师为例,他们的职业角色不仅是要完成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任务,还要成为一名多面手。不仅在课堂内外兼顾孤独症学生认知、情绪和行为等各方面的能力发展;还要成为学生家长的专业引路人,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领航员;在社区内,更要在融合教育舆论宣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就如本报报道所呈现的,“洒满汗水与泪水的陪伴”,让他们经常感到十分无助、焦虑,乃至一人静处时,会因为工作中所经历的委屈而瞬间泪水夺眶而出。
可矛盾的是,他们缺乏职业发展的保障。一些教育机构缺少正式编制,待遇不高,还不能参与职称评定,限制了职业发展前景。正因如此,本应该在工作中持续学习,以提高职业素养,却由于待遇问题,导致人员流动性大,难以维持一批稳定的、资深的教师队伍。而且,一些机构缺乏经费支持,也难以让老师参与更多的培训,以提高专业水平。
无疑,孤独症儿童需要得到关爱,而他们身边默默奉献的教育者,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和支持。就当下现状而言,尤其应当给与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,也即增加公共投入,提高他们的待遇,并且拓宽特教行业教师评职称的通道,让各种康复机构的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可以参加职称评聘,拓展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。
令人欣慰的是,市教育局日前联合多部门出台了《泉州市“十四五”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》,方案提出要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,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、明确特教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支持政策、强化经费保障等措施,无疑给有志进入这一行业的教师带来更多的期盼与希望。
当然,除了从物质上给与更多的支持外,也需要在精神上给与更多关怀和鼓励。特别是社会各界有必要给与特殊教育“特别”的关怀,形成关爱孤独症儿童等特殊群体、支持特教行业发展的良好风气,以增强特教教师的职业荣誉感。
说到底,特殊教育的本质,不是要将一些孤独症儿童等群体特殊化,而是用比常规教育更多的耐心和智慧,让他们的学习生活趋向正常化,最终融入大众,融入正常生活。因此,无论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,还是对特教行业的扶持,我们最终要打造的,是一个充满关爱、体现平等和包容的教育生态。它必然是一个长期的、复杂的工程,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