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。这一天,泉城济南细雨霏霏。上午11点刚过,向来安静的山东省图书馆文献缩微部阅览室,忽地热闹起来。一二十名小学生与家长来到了屋里。
山东省图书馆文献缩微部工作人员正在为小学生展示缩微文献。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
(相关资料图)
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什么是缩微的文献吗?”文献缩微部副主任公瑾举着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黑盒问道。一个提问便让有些嘈杂的房间静了下去。小学生们先看看公瑾,再扭头看看家长。家长又把目光投给公瑾。“其实,就是用照片把书拍下来。”
自问自答的公瑾,从手中方盒取出一卷胶片,转身来到胶片阅读器前。戴上手套、装好胶卷、聚光调焦,胶片上邮票大小的书影被放大十几倍,投射在十几寸的屏幕上。每个字都格外清晰,就好像一本书摊放在眼前。聚拢在她身边的孩子们,不由得发出了惊叹声。
这是山东省图书馆“读胶片里的诗词”活动,也是特意为今年世界读书日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之一。文献缩微部从馆藏缩微珍稀古籍善本胶片中,选出刻自明代万历三十六年的《历下十六景》和明代万历四十四年的《济南百咏》两部著作。读者得以一窥400多年前古人眼中的泉城济南。
几个拐角外,文献缩微拍照室里的谷傲却听不到阅览室的任何动静。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她,正全神贯注地忙碌在工作台前。她左手拈来一页报纸,铺平展开,盖上透明玻璃板,双手压实,右脚踩下快门,“嚓”地一声后,再将报纸翻面重复上述步骤,随后将正反面拍毕的报纸放入右侧的固定区域。
山东省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对报纸进行缩微拍照。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
一页报纸拍照时间虽只有约10秒钟,但拍出的胶片要满足版面顺序、对比度、分辨率等70余项标准要求,些许的瑕疵差池都会令整卷胶片报废返工。“这一大摞报纸,我们前期花了大半年时间整理归置才能到这一步。”谷傲说。
流程单调、要求细致、筹备繁琐、环境乏味,这份在外人看来清冷寡淡的工作,乐趣在哪里?“你知道,现在聚酯片基的缩微胶片预期寿命能到多少年吗?500年。也就是我踩下一脚快门,能为后人留下500年的光影。这不是很值吗!”谷傲接着说。
工作人员正在展示文献缩微拍照的试制样片。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
在山东省图书馆工作20年的公瑾告诉记者,缩微技术是一种信息的模拟存储技术。通过采用专门的设备、材料和工艺,原始信息得以原封不动地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拍摄记录在感光材料上,由此加工制作成缩微品。山东省图书馆自1985年起开展缩微工作以来,已拍摄馆存的古籍善本756种、民国期刊195种、报纸112种,累计完成超过220万幅的拍摄任务。
“近些年,文献缩微工作内容更为丰富。既有传统的缩微拍摄,也有将过去制作的缩微胶卷导入计算机数据库,还有将数字化书刊扫描数据转录为缩微胶卷。”公瑾说,山东省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成员馆,从常用耗材到关键技术装备都得到国家大力支持。
工作人员展示山东省图书馆馆藏的部分缩微文献胶卷。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
带着女儿参加活动的家长郑文博说,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印在胶卷上的书,“与纸质书、电子书相比,别有一番感觉。女儿现在才上小学一年级,缩微文献的内容肯定看不明白。但相信她长大后,会读懂很多。”(记者萧海川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