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202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,复苏时代,中国GDP十强城市出现了变化。
(相关资料图)
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广州力压重庆,重新夺回第四城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十强城市里,成都反超了苏州,武汉反超了南京。
一季度GDP十强城市
经济总量,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当前的规模。而相当长一段时间,强调增长的中国经济,“增速”则预示着往后的格局,甚至是未来的秘密。
作为中国经济的南大门,制造业与贸易重镇,广州一季度GDP同比增长为1.8%。
“1.8%”这个数据,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。因为这不及全省、全国平均增速水平,在全国前20排行榜里的城市,也处于倒数行列。
广州又要“不行”了?要跌出一线城市了?最关键的是,作为中国经济改制的一个缩影,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的广州,经济真的失速了?
看起来是一次剧烈的大洗牌。
另一方面,在一季度,习近平、马克龙、李显龙等政要频繁前来广州视察。在最近举行的广交会上,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蜂拥而至。其中,首期进馆人次为126万,二期81.5万,总共超过200万人次。
这似乎又在讲着另外的故事。
为什么经济增速这么低?
我们将一季度做一个拆分,整个广州1~2月份的经济形势,与3月份相差极大。
2023年1、2月,广州全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.4%,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0.5%。工业与外贸两项支柱如此下滑,GDP数据自然也不会好看。
这两个月,广州正在经历“疫情爆发潮”和“返乡过年潮”,生产与生活正遭受巨大的冲击,各行各业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
进入3月后,广州逐步走出疫情影响,复工复产后,工业生产形势加快改善。当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5%,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上升15.4%。
工业和外贸的强力反弹,说明广州经济韧性强、潜力大、活力足。只要外在环境稍有改善,广州就能立竿见影,恢复繁荣。
至于说,大家都在经历疫情,广州的经济增速为什么比中小城市慢?那是因为船大难掉头,作为千年商都,广州难免有一些历史包袱。
熟悉广州的朋友都知道,广州工业有三张王牌:汽车制造业、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化产业。
这三大支柱产业2021年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.13万亿元,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一半。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突破了310万辆,连续4年居全国之首。
不幸的是,这三大产业都处于需求下降、产能过剩、极度内卷的阶段。
据中汽协,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累计销量607.6万辆,同比下降6.7%。更惨的是,各大车企为了去库存、抢顾客还发动了史上最激烈的价格战,结果是大家都没钱赚。据国家统计局,一季度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总额下降24.2%。
石化产业和电子产业的下跌之势,比汽车产业还要猛。据国家统计局,今年一季度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总利润下降57.5%,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97.1%。
作为国家的南大门,广州首当其冲。据广州市统计局,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12.0%;电子产品制造业同比下降8.9%,使全市工业增长承压。
即便如此严峻,广州经济还能保持增长,关键在哪里?
改革开放四十多年,广州经历过的挫折数都数不清,但每次都能站立起来,并且走得更稳更高。
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,广州从不相信眼泪。不管障碍有多高、壁垒有多厚,总能找到突破口。
既然燃油车市场不可逆转地下滑,以广汽集团为首的“广州汽车天团”就把人力、物力、财力都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上。
在一季度的最后一个月,埃安累计销量达40016辆,同比增长97%;这是继2月份创下30086辆的最佳月销表现后,再度以越级表现刷新了自身的历史新高。与此同时,埃安一季度的累计销量定格在80308辆。
事实上,这个季度,也是广州不断转型突破,并卓有成效的关键时期。今年1~3月,广州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产值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1.1%和88.9%;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1.9倍,产业布局稳步推进。
图源:广汽埃安
不只汽车产业,广州的电子和石化产业也找到了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当手机、电脑等传统电子产品越来越难卖时,广州的电子企业就大力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,比如VR眼镜、机器人等。据广州市统计局,第一季度,广州服务机器人、工业机器人、显示器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.2%、14.3%和14.0%。
去年11月,广州发改委和广州工信局联合印发《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2-2024年)》,明确到2024年,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突破4000亿元,力争打造1-2个新材料特色产业园。
除了这些先进制造业,广州还在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,包括数字经济、现代金融、现代医疗、国际商贸、文化旅游等。
服务业的黄金法则是,哪里有人气,哪里就有财气。
说到人气,全球没有几个城市能比得过广州。
根据百度实时迁徙地图,从2月8日到4月25日,广州已连续两个多月位居全国热门迁入地(目的地)首位。
开年后,广州地铁客流一路狂飙,更是频频“挤”上热搜。整个3月,广州地铁日均客流达到887万人次,最高的时候达到1039万人次,为2022年以来新高!
不仅市内地铁挤到“窒息”,出市的火车站和飞机场也开启了“人从众”模式。
4月29日,“五一”假期首日,广州南站迎来客流最高峰,发送旅客、到发旅客均创历史新高。当日,发送旅客47.2万人次,突破了2021年10月1日原单日发送旅客46.6万人次的历史纪录;到发旅客86.5万人次,突破了2021年5月1日原单日到发旅客82.7万人次的历史纪录。
与广州南站一样,白云机场也多次拿下“全国第一”桂冠。
据统计,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23年一季度完成接送旅客1368.9万人次,同比增长61.77%,客流量保持全国机场首位。
还有一处“流量池”值得关注。
今年以来,广州会展经济加速回补,一季度全市重点专业展馆举办展会56场,参展观展人次同比增长4.1倍。
正在举办的第133届广交会,是史上最为盛大的一次广交会:3.5万家线下参展企业、150万平方展览面积、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采购商,均创下历史新高。
人流量的破纪录式增长,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,广州的服务业和消费行业回暖迅速。
据广州市统计局:
除了服务业,广州的消费市场也在稳步增长。
今年一季度,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0.98亿元,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,同比增长5.5%,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3.8个百分点。
新型消费持续火爆,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、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.9%和25.3%。
消费兴旺的背后,是广州市民越来越鼓的荷包。今年一季度,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27万元,同比增长3.9%。3月末,广州市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.2%。
关注消费的同时,我们也不能忘了投资。
要看接下来的产出,我们看下一季度的投入。
今年一季度,广州市共开工、签约项目460多个,总投资超6800亿元。按照投入产出的规律,效果将在下半年出现。
在产业领域,广州坚持“产业第一,制造业立市”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孚能科技、融捷锂离子电池、万洋科技众创城等344个产业项目开工签约,总投资5473亿元。
在城市更新领域,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,有力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。黄埔沙步、黄登旧村改造安置区工程等22个项目开工建设,总投资764亿元。
在基础设施领域,广州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压舱石作用,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。南沙万环西路快速化改造工程、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配套管线工程等81个项目开工建设,总投资495亿元。
要对一个数据有清晰判断,还是需要比对的。同比去年,一季度广州工业投资增长了38.4%,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大幅增长44.6%,民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4.8%。
在这里,我们参照广州产业投资的结构,结合一季度的第二增长曲线,很明显可以看出,广州正从传统商贸城市,转变为科技与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城市。也就是说,我们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变革节点上。
回想2020年疫情初起,广州正是最早实现复工复产的城市。彼时的经济复苏指数,大幅超越北上深三市,以及超越所有GDP超万亿城市。这正是底子、路线,以及改革的意志所决定的。而今年前四个月疯狂增长的城市人流量、资金量和项目量,必将成为促进广州2023年经济大发展的发动机。
这个五一假期,或将成为广州GDP由低速增长轨道转到中高速增长轨道的契机。遍布全城的消费热潮,会刺激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广州“加仓”,从而进入“消费兴旺—投资火热—收入变高—消费更旺”的正向循环。
另外,熟悉广州的朋友都知道,广州经济向来是下半年发力。年初制定的“2023年GDP增长6%”的小目标,大概率是能实现的。
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能够像广州这样发展稳健,处变不惊,却又自主求变的城市并不多见,这也正是强一线城市的底蕴所在。
如果这样的广州还不行,还有谁能行呢?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