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。在新乡中原农谷,“上天入地”的先进装备,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。
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曹冲:最近高温和降雨天气轮番登场,再加上玉米的快速生长,田里的肥力和湿度变化很快,在新乡县600亩高标准农田,通过这两个可以“上天入地”的新装备,就可以实时精准掌握土壤的水肥情况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上天”的是这个看起来普通的无人机,它通过特殊的红外光谱镜头拍摄作物照片后,在电脑上转变成高光谱信息图片,技术人员经过分析诊断,就生成了这幅土壤肥力指数图。
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秦安振:西北角这个红色的区域是比较缺肥的,就可以根据这个“处方图”进行有计划的施肥。玉米它属于高水高肥的作物,农户在施肥的时候,以前都是“一炮轰”,容易造成损失和浪费。
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曹冲:“入地”的是这个埋在土里一米深的传感器,我们扫描上面的二维码,就可以看到从0到100公分每个土层深度的含水量,因为昨天刚下过雨,今天又是高温,所以表层的含水量还是比较低的,只有24%,但是从10公分以下,它的含水量还是比较充足的。
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秦安振:大概在5天以后 如果还没有连续降雨的话,它的土壤水分值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就要进行灌溉。到时候会不会有一个线上的提醒,对,当含水量达到下限值我们会进行(信息)推送。
在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的“地中渗透仪”实验场,48块测坑通过48根水柱与地面下方的2000多个传感器相连,共同组成了土壤环境因子监测系统。通过精准灌溉,可以节约15%的用水量。
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曹冲:除了精准测墒指导水肥之外呢,如何提前侦测可能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迁飞性害虫,也有了高科技的加持,这台首次应用在高标准农田的昆虫雷达,可以侦测到方圆20公里,近50万亩耕地的迁飞性害虫。
迁飞性害虫被称为农业生产的“噩梦”,食诱剂、捕虫灯等传统监测手段,基本上都是对降落以后的种群起作用,存在一定滞后性,而这台昆虫雷达能够提前发现目标,精准防控。
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区域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 王萌:它就像咱们田间的“千里眼”一样,昆虫在空中飞行,它翅膀震动,遇到雷达波之后就会产生回波,接收回波之后,然后就能够定位到昆虫所在的地点和高度。
新乡市高标准农田大数据平台也正在加紧建设,将通过综合研判天气、墒情、作物长势、虫情、病情等数据,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生产、智能化管理和精准化作业。
河南数智谷科技集团总经理 任翔:有更多的数据打开之后 我们会分析一年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的集成 然后综合决策 能够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。
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数据”,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。目前,河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%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.9%,科技已成为河南保障粮食生产的首要驱动力。
标签: